top of page
搜尋

淺談中國電子支付盛行的背後原因

作家相片: 三民主義大同盟三民主義大同盟

已更新:2019年3月29日

區偉賢 政治大學政治系與歷史系大三學生


筆者目前在北京實習,到現在大概待了一個月,這一個月改變了我不少的生活習慣,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是電子支付。

  到北京實習前,除了大時大節會回鄉探親之外,說實話我不太常來往中國。在澳門生活,在臺灣讀書的我,確實沒有感受到要使用電子支付的逼切性和必要性,但到北京生活後,我不得不作出改變。

  以我自身經歷來說,剛到北京,去路邊的小店買東西,在我前面的每個人都是使用電子支付,輪到我的時候我卻使用現金支付,身上沒有零錢,我只能給店員一百元,店員居然說沒錢可找,只能由其他店員預支零錢才能給我完成找續。

  有一次在北京一間理髮店理髮,事後付款時,店員居然說沒有要付金額的現金,就使用電子支付,因為她們沒有零錢。所幸的是我已經開通了電子支付,要不然真的不知所措。從這兩個例子可見,中國民眾使用電子支付已成為生活習慣,使用電子支付已是理所當然,使用現金支付甚至會被當作奇怪的事。

電子支付的確是相當便利,只要每天下班只要打開App,使用電子支付後晚餐就會有人送到,想看那部戲、想去那個景點使用電子支付就可以去。但是近幾年筆者經常看到有不少媒體批評港澳臺在電子支付上「落後」,不停吹捧電子支付帶來的便利性,但其實中國盛行電子支付背後,卻是隱藏著不少的社會問題。

  中國偽幣猖獗已不是第一天的事情,發現假鈔的新聞時有發生。在北京購物經常會遇到,店員無論收到一百元紙鈔或五十元紙鈔都會先驗鈔,在港澳臺除非是大額交易,如數千到數萬的交易,否則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去驗鈔。但在中國,少至幾十塊的交易也會驗鈔,可見民眾對國家的法定貨幣是沒有十足的信心。

  相信去過中國都會知道,有些同樣面值的貨幣就有紙鈔和硬幣兩種,例如「一毛」、「五毛」、「一塊」,在攜帶和辨識起來都非常不便,而且中國在貨幣更新上亦相當落後,經常都會收到又殘又爛的紙幣,看起來不適且不潔。

  此外,中國ATM也只有一、二線城市比較容易找到,在三、四線地市、鄉鎮地區基本上都很難找到ATM提取現金,而網上銀行轉帳和提款到自己的電子錢包都是不須手續費,電子支付因而盛行。

  說到底,還是因為中國在基礎建設上的不足及國民對貨幣缺乏信任,而電子貨幣交易正好把上述問題解決,至少從中國民眾的角度看是這樣。中國電子支付的盛行,政府也是重要的推手,其原因在本文也暫且不作討論。

  港澳臺的電子支付的不盛行,相信不是技術上的落後,而是民眾在現有的消費模式下已得到滿足,沒有政府的鼓動及推動下,在一般生活上都沒有改變的逼切性。

  筆者認為電子支付是大勢所趨,至少從港澳臺的商舖愈來愈多接受電子支付可見,近年在電子支付上開始慢慢普及。但中國盛行電子支付背後隱藏的問題,是國民不完全信任本國的法定貨幣,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。如此,我們是不是要思考,電子支付或是電子貨幣,其盛行背後所象徵的意義?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