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.藝術工作者 韋大中
被稱為臺灣後花園的花蓮縣地區,又獲譽為原住民阿美族的發祥地──光復鄉馬太鞍部落,歷時千年的古老民族有著眾多傳說;我們親身走入馬太鞍部落目睹了百年古屋,隨著楊正治老師和部落耆老及頭目的親切接待與導覽,娓娓述說這百年古屋的歷史故事。
這座古屋乃部落族人對抗日本軍人侵占而犧牲保存下來的,古屋建於民國初年,迄今已有百年歷史,從屋頂的建築材料──包含箭竹、茅草、鐵皮到屋內樑柱構造等,保存至今絲毫未損。屋內的樑木以長條方形為主要構造,上有少許的圖案,大門為兩扇木刻浮雕,左為男相,頭頂戴有五隻羽毛頭冠象徵阿美族圖騰,脖子戴有項圈,大聲喊「你好」,斜背情人袋,穿皮革背心,下搭皮革圍裙,打赤腳,作為古屋的守護者。右為女相,頭戴花冠流梳,脖子戴有琉璃硨磲項圈,斜背情人袋,大喊「歡迎」,穿著傳統民族短衫,腰繫花帶,下搭圍裙,打綁腿,赤腳,終年守護古屋。樑上掛有木匾額橫寫馬太鞍古屋和木匾額橫寫kakida`an,底下橫寫Pauon futing `a lu ma阿美族語等字。

古屋建築原座西朝東,民國七十年因道路改建進出不易,後有巫師起靈指示族人地理座向不佳,需變更座向,嗣後由楊榮昌先生與夫人謝寶玉女士發動部落族人約五十名,以人力抬移轉向為坐北朝南方位(亦即現今位址)。古屋內保存前人遺物及照片,尤以傳家之寶「陶甕」最為珍貴,另有族人的狩獵器具和農務用具,實可謂部落民族博物館,走進古屋內得向祖靈「請安」,如未經祖靈允許不能隨意觸摸任何物品,但誠心膜拜必能得到祖靈庇佑。
馬太鞍(上大和是日據時代的稱呼)為日據時代糖廠,取名為大和工場,而拓墾出來的農場亦取名為大和農場(包含大富、大豐、大興、大農)合稱大和。馬太鞍共區分三個部落,第一部落為大安、大華,第二部落為大進、大全,第三部落為大馬、大平、大同共計七個村,因地理位置位於大和的北邊,於民國二十六年更名為上大和。
太巴塱部落於民國二十六年更名為富田,計有東富、西富、南富、北富等四村,未設鄉前,上大和與富田同屬鳳林鎮管轄,大和由瑞穗鄉管轄,民國三十四年十月臺灣光復後,本地地名上大和易名為臺安,仍屬鳳林鎮管轄,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奉准設鄉,為紀念臺灣光復,將日據時期上大和(馬太鞍)及富田(太巴塱)與大和(大富)合併成光復鄉。

從數據上看,臺灣原住民同胞共有十六族約五十六萬人,阿美族最多佔37.3%,排灣族佔17.9%,泰雅族佔16%,三者合計約佔原住民族總人數七成;花蓮九萬人為第一位,臺東八萬人為第二位,桃園七萬人為第三位,原住民高度漢化,原住民族文化嚴重流失,讓地方人士與研究學者憂心,導致政府從而積極推展各族母語教學與檢測考試,藉以維護原住民族文化傳承與永續生存發展。
馬太鞍為阿美族部落之首都,早期以狩獵、漁獵及農耕為主,生產稻米、紫色糯米、白糯、米玉、手工編織、醃漬鹹豬肉、山豬肉及各種魚乾,尤以飛魚乾最為搶手。二十世紀末由於受教育和就業等因素,人口大量出走,以致部落逐漸老化,目前政府積極推廣讓青年回部落發展就業,鼓勵小農耕作有機食材、農牧蔬果及民宿經營,建立品牌客製化服務,發展文創產業手作工坊,培養五項技能(樂舞、彈唱、工藝、美食、服飾)創作,作為發展目標,進而帶動無煙囪工廠之觀光旅遊產業鏈,成為讓「旅客走進來、產品賣出去」的休閒度假勝地。
Comentários